24万吨!多艘航母“拜年”,中国历史首次“大场面”来了!
-
24万吨,这是个什么概念?差不多等于4000节满载货物的火车头重量。可谁能想到,如今的中国海军居然能用这样一个数字,震撼全球的军事圈。在2025年的春节,中国海军“四大金刚”——四艘航母联合亮相,刷屏的不仅是国内人民的朋友圈,还有全世界的防务观察家。若是50年前有人提到这场面,估计会被当成妄想。
但今天,这个曾经的“幻想”,却成了现实。为什么一个曾经远离海洋的国家,如今能让航母齐聚成军,给全国人民拜个年?这背后,是一段怎样颠沛的历史,和一个怎样厚积薄发的过程?
2025年春节的“航母秀”引发无数关注,但这背后其实有一段漫长的铺垫。上世纪70年代,中国的航母梦刚刚起步。那时,谈论航母更像是纸上谈兵。1970年,刘华清将军第一次提出要研究航母技术。有人说,他当时的提议就像是在大漠中种树,听上去浪漫,但几乎不可能结出果实。
到了1980年代,国家经济逐渐好转,航母的话题才重新被提上台面。但就算有了些余钱,建航母仍然是“隔着太平洋看美国人吃牛排”,只能羡慕。直到新世纪初,第一艘航母“辽宁号”才算姗姗来迟。它的诞生,几乎是中国海军的成人礼,标志着从“岸防到远洋”的真正转变。接下来的20年,进步速度几乎是开挂一般——从引进技术到自主研发,甚至到如今的“多舰同台”,中国海军的成长,真的是一步一个血印子。
一、“海洋封闭”到“拥抱蓝海”
几千年的中国,和海洋的关系其实不怎么融洽。从地理上看,中国的重心一直在内陆。黄河、长江才是文明的摇篮,海洋更多像是个麻烦——要么是阻隔,要么是侵略。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更是直接把“海洋”关进了小黑屋,生怕打开门会迎来更多灾难。
直到近代,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国门,海洋的战略意义才被重新认识。但这时的中国,已经没资格谈什么“制海权”了,基本就是任人宰割的状态。那个时候,别说航母,连像样的军舰都靠“买”。辛亥革命之后,有人提出要建航母,但那更像是痴人说梦。国民政府时期,陈绍宽将军曾极力推动航母计划,却始终没有资金和技术支持,最终只能作罢。
所以,中国真正的“航母梦”,其实是从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的。
二、“航母之父”的执念
1970年的一天,刘华清将军对着一群技术人员说:“我们需要航母。”这句话听上去简单,但背后是无尽的困难。那时候的中国,工业基础薄弱,甚至连造一台像样的车床都不容易。更别提航母这种复杂到极致的“海上巨兽”。
可刘华清偏不信邪。他带着团队跑遍了全国各地,研究技术难题,直到他去世前,仍然念念不忘中国的航母计划。有人说,他是中国航母的“催生者”,没有他的执念,就没有后来的“辽宁号”。
三、“辽宁号”开启新时代
2012年9月25日,中国第一艘航母“辽宁号”正式入列。这一天,是中国海军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天。虽然“辽宁号”并非完全自主研发,而是基于一艘未完成的苏联航母改装而成,但它的意义却不只是“有个航母”这么简单。
它的出现,标志着中国海军从“近海防御”迈向了“远洋作战”的新时代。也正因为有了“辽宁号”,后来的“山东号”“福建号”“四川号”才能相继登场。而在这短短十几年间,中国的造船技术也实现了质的飞跃。
四、“四大金刚”的集结
2025年的春节,中国海军首次实现了“四航母集结”的壮举。这四艘航母分别是“辽宁号”“山东号”“福建号”和刚服役不久的“四川号”。它们的总吨位加起来达到了惊人的24万吨。
这种规模的航母编队,放眼整个亚洲,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存在。有人形容,这就像是“海上的长城”,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展示,更是国家自信的写照。
五、航母的意义,不止是军事
航母的作用不只是打仗。它还是一个国家工业、科技、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体现。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撑,航母根本造不出来;没有顶尖的科技水平,航母也只能是个“空壳”。
中国这几十年的快速发展,为航母的建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有人说,航母其实就是海上的“国家名片”,它的存在,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。
从“辽宁号”的第一声汽笛,到“四大金刚”齐聚成军,中国海军的成长让人感慨万分。有人说,航母是大国的“海洋通行证”,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“守家”的国家。今天的中国,不仅站在了海洋的边缘,更在用自己的方式,书写属于自己的“蓝色篇章”。
